在第一轮爆出惊天大冷门之后,沙特队显然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,而沙特队自然也会开始期待小组出线。
只要不输给波兰和墨西哥,小组出线就不是海市蜃楼。
于是在对阵波兰的第二轮小组赛,沙特依然拿出了如同上一场比赛的积极状态,只不过和阿根廷相比,波兰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对手
于是,比赛结果同样截然不同。
对于沙特来说,上一场比赛虽然赢下了阿根廷,但代价也是不小的。
他们在场上失去了法拉吉和沙赫拉尼两名主力球员,所以在本场比赛,沙特主帅勒纳尔用萨米-纳吉和布莱克代替了这两人的位置。
从能力角度来说,这两人和主力位置当然还有着距离,但勒纳尔并未因此降低太多要求,至少在顺足上,这两人和法拉吉和沙赫拉尼是完全一样的。
在勒纳尔的体系里,横向移动是很重要的一环。
左后卫位置上,不管是上一场的沙赫拉尼,还是这一场的布莱克,都是右脚球员,所以在球路上,天然更有利于联系弱侧。
于是在比赛中,布莱克还有内切攻门的镜头:
为他送出传球,而且因接下来没有接到传球而跳脚的球员,是上一场打进制胜球的达瓦萨里:
本场比赛,达瓦萨里的表现就非常出色,因为法拉吉的伤缺,让球权更多地集中在了他的脚下,而且他也拥有了更大的空间。
萨米-纳吉虽然顶替了法拉吉的位置,也需要承担从右至左横移的职责,但他的能力毕竟有限,所以在本场比赛,虽然开局阶段的左路非常活跃:
但随后真正打出进攻的,还是能够从左路接到传球,并且拥有更大空间的右路:
除了对横移的强调之外,勒纳尔战术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“前大后小”。
在人员选择上,沙特队前场最重要的三人:中锋谢赫里、边锋达瓦萨里和中场卡努,除了达瓦萨里之外,都具备个子大、力量好的特点。
而除了他们三人,尤其是在中后场,矮个子球员很多,尤其是两名首发中卫,都只有180cm出头,后腰马尔基更是只有170cm。
这显然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跑动能力。有球时,前场三人凭借身板或技术拿稳球权之后,中后场的矮个子球员就可以沿着线路后插上,形成大量的接应点,从而打出丰富的进攻套路。
而在无球时,偏向快速、灵活的矮个子球员不仅能很好地跟上前场逼抢的脚步,压缩两线之间的空间,而且还能通过跑动形成和保持局部的防守人数优势。
上一场的阿根廷之所以出现大量越位,也和他们个子偏矮,造越位时更加顺畅有关。
这套东西在优势局面,会打出压迫和进攻效果非常漂亮的足球,然而一旦体能下降,三线之间就有可能出现松散,这是整体层面的隐患。
而在个体层面,后场矮小的特点一旦被针对,自然也会出现纰漏。
这恰恰是波兰本场比赛的思路。和上一场相比,波兰这边也做出了重大调整,上一场尝试大小搭配的莱万多夫斯基和泽林斯基的组合,被更改为莱万多夫斯基和米利克的双高组合,泽林斯基则回到了自己更为适合的中场区域:
双高组合的问题,就是彼此配合起来,会有一些迟滞和阻塞,这是双高打双前锋阵型绕不过去的问题,但在本场比赛,米赫涅维奇用一种比较巧妙的办法规避了这一点。
莱万多夫斯基和米利克,虽然都是双高,但这二人都具备相对良好的技术,可以很好地和中场球员配合,所以在本场比赛,莱万多夫斯基和米利克会分别向左、右两路移动,在推进时成为边路的支援力量,然后另一人则出现在中路,接应边路即将送来的传中:
这样一来,莱万多夫斯基和米利克就避免了在中路可能会撞车的局面,反而一边一中,很好地起到了牵制沙特防线,为队友制造空间的效果。
尤其是在沙特球员进入体能节点的上、下半场后半段,优势愈发明显,从而收获了进球:
下半场的进球虽然是莱万抓住了对手的失误:
但在那之前,米利克和莱万的射门击中球门,这显然给沙特后卫带来了沉重的压力:
在上半场丢球之后,沙特其实有着用点球追平比分的机会,这次机会恰好也源自一次从左至右的横移发展出来的右路进攻:
可惜的是,上一场成为英雄的达瓦萨里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:
所以很难说如果这粒点球罚进、比分追平,沙特队是否会乘势追击,再拿下一场胜利,将出线权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里。
然而比赛就是如此。法拉吉的伤缺让沙特少了从右至左的横移路线,所以沙特的跑动多、进攻猛,但随着比赛的推移,波兰队也能够有所预判,从而提前做好心理准备。
这显然影响了沙特的进攻质量,于是在体能下降之后,波兰队便成为了后来居上的胜利者。
反观波兰队,米赫涅维奇显然打出了一场漂亮的比赛。
虽然摆出了双高,但即便局势处于下风时,两名前锋也没有在中路互相影响,严格地遵循着一边一中的球队战术,从而用一次次的有效反制消耗了沙特的体能,最终积累出了更有威胁的进攻,直至收获进球。
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,他们的确是更应该收获胜利的一方,而且莱万进球、波兰取胜,出线争夺还有机会,米赫涅维奇确实表现不错。
这可能是莱万多夫斯基在国家队生涯最靠谱的一位教练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