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队打得热闹却有“嗨”化趋势 威尔士实力下滑但还有套路

B组的另一场比赛,也在今早落下帷幕。

虽然和前半夜的英格兰、荷兰相比,这场比赛缺少了很多的球星因素,尤其是在实力上,两支球队也并不引人关注,但仅从场面上来说,这场比赛打得相当开放。

这一点,主要源自于美国队派上了大量的小个子中前场球员,他们的个人特点为美国队在中场区域获得了很大的优势,也打到了威尔士略显僵硬的后卫弱点上。

然而面对威尔士主帅佩奇的调整,美国队主帅贝尔哈特不仅毫无应对,而且还在不断地加强跑动尝试以攻代守,这导致了他们迟迟无法扩大比分,直至被33岁的贝尔再次打出国家队名场面。

很显然,这是一支不符合我们印象的美国队,但并不是一支很强大的美国队。

在B组当中,英格兰作为强队,当然是最有希望获得出线名额的一方,前半夜的6-2大胜,也为他们出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同样希望获得出线名额的美国队和威尔士就需要在这场直接对话中,尝试击败对手,才有可能在三轮之后获得想要的结果。

所以比赛一开始,双方就在中场区域积极拼抢:

很快,美国队就拿到了球权上面的优势。

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人员选材。在433阵型的中前场里,美国队派上了大量的小个子球员,打在左边前卫的普利西奇和作为三中场的麦肯尼、穆萨、泰勒-亚当斯,身高全部不到180cm。

如果再算上积极参与进攻的两个边后卫,美国队在球场的两个半扇都可以聚集大量速度快、跑动多的球员,从而形成接应积极、点位众多的区域优势。

就像这样:

然而,虽然美国队利用这样的战术体系和选材特点,在外围形成了球权上的优势,但美国队却很少用横传球来联系两翼,从而形成对威尔士防线的最大扯动效果。

相较于横传,美国队更喜欢利用个人能力,比如普利西奇的盘带,小维阿的速度来直接进攻对手的边路:

上半场初段,美国队两次有威胁的进攻,都是这样略显直接的套路:

这样一来,他们就浪费了很多战机。

立足于跑动的球队,一定要利用好自己体能占优的时间段,因为一旦体能下降,跑动下降,不仅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进攻套路会逐渐失效,甚至有可能形成压力倒灌,从而为自己的后场带来大麻烦。

尤其是考虑到威尔士上半场前场组合不对,他们迟迟无法完成推进,美国队没能充分抓住战机就显得更可惜了。

因为贝尔和丹尼尔-詹姆斯一度很长时间接不好后场的来球:

其实在上半场中段,威尔士已经逐渐能破开美国队的高位逼抢,通过不断的横向调动来完成推进,然而几次处理球中,还是会出现一些失误:

这就是美国队跑动下降带来的隐患,只不过威尔士在跌跌撞撞的向前中,也给美国队提供了更大的进攻空间,这让他们也找到了进攻机会。

第36分钟,美国队在中场连续赢得球权,这让前顶的乔-罗顿失去了意义,此前在美国队边路突破、下底传中时还算严整的五后卫,立刻成为了出现空隙的四后卫,于是小维阿斜插进来,收获进球:

从这次进球当中就可以看出,美国队不是没有好球员。

小维阿既能用速度打开纵深,为球队提供右侧的传中套路,而在需要他捕捉纵深空间的时候,他也能在较为狭窄的中路精准地处理球,抓住机会。

所以仅仅是小维阿这一点,就足以让贝尔哈特打得更聪明一点,比如打一个不对称结构,让普利西奇少走外线,多走内线,充分打开从左至右的进攻通道。

然而,贝尔哈特是一个很喜欢对称结构的普通教练,左路、右路都要有直接的进攻能力,这使得普利西奇在左路可以秀他的花拳绣腿,也体现在左、右两路都要使用助攻型边后卫。

哪怕他的双中卫能力很差,也要如此行事。

 

于是在下半场,佩奇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。

他果断用高中锋穆尔换下了上半场碌碌无为的丹尼尔-詹姆斯,大大提高了威尔士前场接球的能力,因为穆尔无论对上美国队双中卫的谁,都可以直接形成优势:

这样一来,贝尔就可以被换到边路和二线区域,在穆尔的庇佑下展现自己尚存的技术优势,而且还造了里姆的黄牌:

更为重要的是,威尔士在中路积累出巨大优势之后,边路就有了充足的处理球空间,这就足够让他们完成上半场做不到的事情了:

在这种情况下,美国队必须要尽快做出调整,然而贝尔哈特的第一个换人直至第66分钟才姗姗来迟,而且换的还是和场上球员同质化的阿伦森。

对面有了支点,自己的双中卫防不住还带牌,最常规的思路就是再上一名后卫或后场球员,合力按住穆尔这一点,即便不从这一点入手,也要针对性限制威尔士的进攻套路,补足自己在四后卫上的宽度劣势。

然而,他没有体现一点这方面的趋势,74分钟的三个换人,全部是对位调整,仅仅解决了球员见底的体能。

于是在第77分钟,威尔士打出了视野极为开阔的转移攻势:

2分钟后,威尔士利用边线球形成突破,威尔士抢在美国队笨重的中卫身前,制造了点球:

最终,他将点球罚中:

而在比赛末段,穆尔还在发挥,如果不是威尔士这边关键球员体能见底,能力不足,美国队很有可能要输掉这场比赛:

比赛就此结束。

很显然,这又是一场属于贝尔的国家队名场面:帮助威尔士时隔64年重回世界杯之后,他也用自己的世界杯首球,打进了威尔士时隔64年的世界杯进球。

然而在幕后,威尔士主帅佩奇用一手漂亮的纠错调整,完胜了同样站在场边的贝尔哈特。

穆尔的上场,让威尔士在中路有了充足的优势,这一手不仅激活了贝尔、拉姆塞等人,还让威尔士的边路有了更为充足的空间,而这后一点,才是更重要的一点。

感兴趣可以回看一下威尔士在第77分钟那次漂亮的转移攻势,左翼卫内科-威廉斯和右翼卫康诺尔-罗伯逊都有意识地联系中路和弱侧,而不是像普通的英式球队一样,有了空间就只知道往前冲。

尤其是考虑到内科-威廉斯右脚打左路,你就能看出佩奇的小心机了。

相较于威尔士,美国队反而更像一支英式球队。

哪怕自己的双中卫再弱,贝尔哈特还要在他们的两侧布置进攻型边后卫,还要在他们的身前摆上一大堆看似灵活、敏捷的小个子中场球员。

哪怕小维阿展现了远超其他人的全面性,完全可以尝试做一个从边路启动的二前锋,但他也要像普利西奇那样,在边路为球队提供宽度优势和传中套路。

局势恶化之后,不知道补防守,却只想着换下体能不足的球员然后接着跑,全场对位调整,没有丝毫的阵型、战术上的变动。

这样的贝尔哈特,需要庆幸的是遇上了2022年的威尔士,因为哪怕后者能年轻两岁,今天的美国队都不会打出看似占尽优势的上半场。


相关阅读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