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控场到发力”切换流畅 英格兰在轮换中收获3分晋级

凭借着拉什福德的梅开二度以及福登的包抄得分,英格兰在小组赛末轮3球击败威尔士,头名晋级。

面对核心老化严重且整体实力稍欠的威尔士,南门在首发阵容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。打平也有希望拿到小组头名的情况下,英格兰经历了“控场到发力”的转变。并且,在取得领先后进行了高位压迫,以及抓住了威尔士的阵型前提,连进2球锁定胜局。

沃克、菲利普斯这种此前遭遇到伤病的球员,在比赛中完成登场的同时,南门还给了凯恩这样的核心球员,一定的休息时间。

【控场态势很合南门胃口,英格兰的进攻一度只来自“转换”】

与首战美国不同,威尔士主帅佩奇在对阵伊朗与英格兰的比赛中排出了4后卫阵型。双前锋态势下,希望通过中场的增兵去完成控制与对抗。更为关键的是,他们想要在外围构建较为严密的封锁线。

图1:威尔士的442阵型,在外围形成了很好的限制态势

贝尔运动能力大幅度下滑,高中锋摩尔与高位压迫体系不匹配,威尔士舍弃高位逼抢,并在中圈附近构建封锁线的态势非常明显。

这样的策略,在一定程度上“很对南门的胃口”:小组赛前2战拿到4分,且拥有4个净胜球的他们,平局就能锁定晋级资格。甚至,还可以像一些舆论所说的那样,去“谋求”小组第二,复制此前世界杯与欧洲杯的剧本,进入“整体实力稍欠的半区”。

同时,威尔士的这种策略,与南门寻求“控场”的策略非常吻合。英格兰上半场打得并不激进,他们在对手高压不足的情况下,在外围进行了耐心的传导。然后寻求把球交到边路,进行配合或制造定位球。

但这样的策略并没有经受到威尔士防守反击的“考验”。一方面是英格兰在外围人数足够,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上抢;另一方面是威尔士反击“推”不出来。贝尔在上半场只出球7次的情况下,顶到锋线的摩尔与丹尼尔-詹姆斯,加起来只有11次传球。而且,俩人一共在上半场丢失了12次球权。

英格兰在高位完成的对抗拦截,反而成了他们阵地战缺乏锐度后,进行二次冲击的一个进攻机会。

图2+3:英格兰高位完成拦截后,二次冲击的进攻效果远好于阵地攻坚

【提速发力收获惊喜,英格兰用经验与转换能力兑现大胜】

整个上半场,英格兰前场持球“精细度”最好的福登没有完成一次带球冲击。下半场开始后,换位到左侧的他,用一次成功的冲击,制造了禁区前的定位球机会。拉什福德打出精彩世界波,帮助英格兰队打破了僵局。

领先之后,英格兰展现出了他们的经验:威尔士开球之后,他们马上进行了疯狂的高位压迫,在对手“立足未稳”的情况下,由拉什福德实现了前场的抢断。紧接着,就是凯恩送出横传助攻福登,英格兰直接将优势扩大为2球。

图4:英格兰第二个进球的全景展示

根据whoscored的统计,这是英格兰本场比赛进行的第一次前场的压迫铲抢,效果就出来了。

0-2落后的局面下,威尔士只能前提阵型开始进攻,而高位压迫是他们的重要手段。但问题的关键点在于,威尔士并不是一支压迫对手见长的球队。而且,在高位压迫的同时,拉姆塞、乔艾伦这种进入职业生涯暮年的老将,能带来的“持续输出”并不多。

因此,他们的高位压迫很容易被英格兰打穿。而进攻中抓推进与转换,这是英格兰进攻的一大特点。

图5:英格兰第三个进球的全景展示

从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到,威尔士的前场压迫力度较此前有了明显的提升。但是,英格兰在中后场的横向传球,以及纵向配合上运转的非常流畅。善于冲击纵深的拉什福德接菲利普斯长传后,内切杀入禁区,闪开角度完成了爆射得分。

比赛彻底进入“垃圾时间”......

【结语】

虽然贝尔、拉姆塞、乔艾伦这几位老臣还在,但随着年龄增加他们的身体与竞技状态下滑非常明显,已经很难再像16年欧洲杯上那样去带动威尔士的攻防体系。同时,这些老臣之外威尔士依然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,接下来的国家队赛场上,他们的竞争力或许还会下滑。

拿到头名之后,英格兰将在十六强战中对阵非洲冠军塞内加尔,考虑到马内的伤缺,实力对比下英格兰依然是优势方。能否像18年世界杯以及20年欧洲杯那样走得足够远,还得看球队的状态,以及南门的部署调度。

相关阅读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