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一名95后,97年出生,对大下岗没有记忆,对大下岗的了解也是建立在与父辈的交流之上。
比如一家人都在家里面闲着,单位一年发几百块,家庭一年的开支却要一两千,最后没有办法外出打工,也是我父辈亲身的经历。
你不能要求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孩子去了解当时下岗的情况,我对我两三岁的记忆只有一个院子,一只大公鸡,黑糯米酒,还有一个地窖。
而有些读者觉得我这个年纪写不出来了这种文章,我只能说你们太小瞧年轻人了,比我强的年轻人太多了。
我也是不断经历,不断思考,大家都知道恒大暴雷,我注意到恒大有大量的美元债,这个现象解释房地产为什么在银行有那么大的信用,完成了房地产资金从国外到政府的流动逻辑,这个我在去年写的文章中有提到;
第二个注意点是恒大最先剥离的业务是物业业务,在资本眼中,物业是最赚钱的,所以会被首先剥离,未来房地产业务可能转化为租赁房屋为主。
我不聪明,只是比一般人记忆力好而已。
1.如何看待当年的下海经商?
大多数人只能被动地接受时代的变化,只有非常少的人才能拥抱时代的变化。
在我工作一年之后,从我同龄人中听到,大下岗时代是黄金时代,他只是觉得自己的父辈没有把握住机会,完成阶级跨越,搞得自己生活得很累。
我听到这个想法的时候,我觉得很吃惊,因为上一个年代的人最好的机会就是下海经商的时候,但是下海经商的成功率不是那么高的。
强如王石,通过获得批条倒卖玉米,获得了第一桶金,然后投入海南房地产,要不是有消息与好运,可能就倒在海南了。
还有大量下海经商的人倒在海南了,所以下海经商一定能提升自身的阶层,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。
下海经商不光需要本钱,还需要消息,最重要的是放弃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,去一个陌生的地方。
我们这一代还有外地读大学这种机会,与天南海北的人一起学习,上一代人有吗?
没有,他们中专毕业,然后顶父母的岗位进厂,家里人又开始催促结婚,结了婚,成了家,许多机会就消失了,我结婚的朋友有去北京的机会,都拒绝了,如果有得选,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在家附近找一份工作。
顶岗操作实际上是为了解决青年就业,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,子女给老人养老是合理,现在工作岗位不够,所以子女顶父母的岗,也不会有太大矛盾,当然早退了是享受不了职工福利待遇的。
我爷爷是早退的,早退的时候还没有养老金,后面养老金的待遇是按照工龄来计算,你早退,工龄就少,养老金就少,所以养老金就比60岁退休的人要少三分之一,我爷爷还在的时候,有时候听到他羡慕那些晚退休的人。
我们的爷爷们都能退休,我们的父辈为什么不能重复爷爷们的生活?
注意上一代人,他们之间的人口流动频率是非常低的,从小出生在家属区(农村),上学都是附近的人,考上中专之后,分配进厂或者顶父母的岗位进厂,继续父母们的生活。
他们没有太多的外地工作的经历,你现在去外地打工,一是找互联网,二是同学朋友介绍,他们那时只有报纸,同学都是本地的,不要说下海经商了,就是外出打工都是一件非常稀少的事情。
还有一点,与现在人口自由流动不一样,当时有收容制度,贸然去一个陌生城市的代价还是非常高的。
大下岗是一个长时间的消耗,而不是一个短时间剧烈的变化,在欠薪几个月之后,又开始集资,集资还不是一两次。
原来以为大下岗时期的东北工人怎么会没有南下打工的车票钱,多次的集资使人的现金流彻底枯竭。
现在都有中介骗人打工,嘴上说12元一小时,实际到厂10元,甚至有8元,何况以前。
所以外出打工都是一件有风险的时候,何况下海经商,再加上上一个年代,人们的认知里面还没有国企大下岗这种事情,放弃稳定的工作选择经商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。
当年改革开放,沿海城市工作机会多,人去海边城市,所以叫下海,现在中西部大开发,中西部体制内工作体面,人们纷纷考回老家。
所以你都选择或者希望老家的编制工作(县城里面自习室这种项目的大热),还抱怨父母们不选择下海经商,未必有点双标了吧。
下海经商风险大,未必一定能成功,外出工作,需要消息与起码的人际关系,不一定能挣钱。
2.如何看待年轻人付钱上班吗?
专家这句话,很正常,许多人觉得是新操作,实际上是老操作,当年集资不就是为了上班给企业钱,恒大的理财任务不也是为了保护好自己的职位,不要被调岗。
还有交钱上班,不是骗子公司的操作吗?
只是一种思路换了另外一种模式,这三种模式,一是有稳定的工作状态换取员工现金(集资搞生产);
二是以投资收益为诱惑,强制任务与完不成影响职位为惩罚换取员工现金(恒大理财产品);
三是实习生以现金换取工作机会(专家建议到给公司钱去上班换取工作经验)。
集资生产与理财产品,面对的对象都是已经工作了几年的员工,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哪里有钱,无非是家庭支撑与网上借贷,企业如果需要员工交钱才能生存,企业不光没有人工成本,还有人工收入,不得不说这样搞经济学都得推倒重来。
现在年轻人的有线是建立在个人信贷业务发达的情况之上的,以前的个人会有这么多信用吗?
没有发达的个人信贷业务,这些年轻人有消费能力去消费吗?
没有这些年轻人的消费,我们会出现淘宝与京东,还有没有这些年轻人的负债,银行怎么挣钱?商品价格还会有上涨支撑吗?
交钱上班
有恒产者有恒心,倒给公司钱,你还有机会有恒产吗,你都没有恒心,还能抱怨其他人没有恒心?
上班是服务他人,花钱为他人服务,那是圣人才有的觉悟,大多数是凡人,对于大多人而言服务他人必然是消耗自己,花钱消耗自己,你贱不贱啊。
为什么这些老板抱怨年轻人不好找了,过去年轻人没有负债,你给个生活费就行了,现在年轻人哪一个不是大学负责,用花呗,你现在能只给生活费,年轻人的债务是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(利息不会消失)。
实习生花钱上班这种事情不会持续太久,首先是你的公司现金流连工资都发不出来,离破产不远了;
第二债务是需要现金流支撑的,你没有工资,哪有什么现金流啊;
第三是就算是家里能支持,但时间一长,家里面也不乐意的啊。
我对中年人讲一声,上班真的不一定能赚钱,现在贵阳平均工资在四五千左右,花果园的一套租房就要一千三四左右,人情往来开销,能有多少存款。
我同学上班三年还欠几万块的人多了去了,你们又不是没有被公司骗过,70后企业集资与大下岗,80后公司理财与强制任务挂钩职位,怎么到90后就想不明白了。
3.兰州交通集团是怎么一回事情?
一.员工贷款上班,如同恒大一样,一样的利息由公司负责,员工交出现金,或者背上贷款进行了,不过一个是投资收益,一个是还款压力,本质上都是企业向员工收取现金或者员工背债,用于扩大企业的债务上限(获得现金,补充到公司现金流,公司现金流多了,可支持的债务就多了)。
恒大的是投资,还有人可以讲是这些人贪,可是到最后还不是高管的钱还本还息,员工的钱去填亏空,让子弹飞真是佳作,老爷的钱如数奉还,穷鬼的钱三七分账。
那这一次的兰州公交集团会不会如同恒大暴雷一样,领导的钱还本,员工的钱填亏空。
员工向银行贷款,然后换取一个不用不还利息的承诺,,然后公司才能发出工资,这不就与某位专家的建议一样,大学生交钱上班,中年员工贷款才发工资,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。
还是正如央行政策司的领导说得一样,贷款创造收入,贷款创造存款,贷款创造工资。
这个操作不光在国企有,一些地区的乡镇公务员也有强制贷款业务,用来购买县级城投公司的股票,然后才能发出工资。
兰州城投
只是我不知道有多少这样操作的乡镇,县市一级的财政亏空到底到何种程度?
二.公交集团这种具有公益性质的国企,与赚钱多的垄断性国企,与市场竞争的非垄断国企相比,因为涉及民生,是地方政府一项民心工程,地方财政不能不管,主要依靠财政补贴。
同时,这不单单是一个贷款现象,在这之前,公交集团已经欠薪四个月了。
如果说恒大的员工理财优先于不发工资,是一种暂时现金流不充足的临时状态,毕竟这种理财产品还是苟了几年的。
那么这种类似于大下岗时期的,先不发工资,然后再集资的模式,能支撑几年?不得不说,国企还是有传承的。
公交集团没有钱,那么对于当地的地方财政来说,就是一个大问题,财政的现金流无法维持公交集团的补贴。
我在2020年初时候写了一篇文章《2022年的经济展望》,里面提到“体制内的城市化,体制外的逆城市化”就是因为我在去年就知道了一些地方非常夸张的现象,县级财政很严重。
疫情加大了支出,卖不出地,收入越来越少,支出越来越多,亏空越来越大。
三.兰州
我在年初写了一篇《货币总量与资产价格:为什么北弱南强》,其中提到因为老龄化,东北地区的城市的房价涨不上去,北方的老龄化是先于南方,未来北方的财政压力要比南方的财政压力要大。
兰州西和交警罚款,兰州公交集团的贷款上班,兰州城投债的一天违约,证明地方财政甚至是一个省会城市的财政问题都很大。
确实没有想到连省会这一级的财政都会这样。
全国老龄化,北方华北化,华北东北化,河北省下面县份的环保工人堵路,河南省公交的停运,地方财政的问题这还只是开始。
有时间觉得历史是在不断重复啊。
关注香酥辣,每周一篇深度文章。